“土壤污染与植物修复技术”科研团队
作者: 时间:2023-03-23 点击数:10
1、团队成员
张学洪,男,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开云(中国)党委书记。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教育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委员,广西高校教学名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1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团队项目1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20余篇,其中被SCI、EI引用20余篇;获得广西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申请专利40余项,获专利授权21项。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省级教改教研课题2项,主编出版专著5部。
蒋永荣,女,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化学、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生物学的本科教学及科研工作。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4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在研广西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近5年发表第一/通讯作者学术论文14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中文核心论文11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2项。先后主讲了《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双语)、《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基因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工程导论》、《人体解剖生理学》、《人体生理学》、《生物工程概论》(公选)、《基因工程实验》、《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生物学综合实践》13门本科生课程,年均授课184学时。获校级“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获开云(中国)第二届“优秀任课教师”荣誉称号。指导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5项。指导“挑战杯”竞赛获区级一等奖1人次,指导本科生论文获广西高校化学化工类学术创新竞赛一等奖2人次、三等奖1人次。主持完成区级教改项目(A类)1项,发表第一作者教改论文4篇,其中1篇为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韦巧艳,女,博士(后),讲师。2015年9月毕业于日本熊本大学自然科学研究科环境工程专业。毕业后在熊本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一职,从2010年以来,主要从事海洋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富集及其在废水脱氮处理工艺的调控。2016年8月到深圳大学高等研究院李猛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工作,主要从事厌氧氨氧化(Anammox)细菌的富集和机理的研究,比较不同典型河口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环境效应及其在氮循环的贡献率。研究爱好:微生物废水处理、工程制图、数学运算、Anammox机理与工艺调控、环境微生物生态学。
伍婵翠,女,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及资源化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广西区教育厅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项目2项、广西区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广西科技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近5年发表第一/通讯作者学术论文7篇,其中SCI收录1篇,EI收录1篇;中文核心论文3篇。先后主讲了《环境化学》、《环境工程施工与运行》、《环境工程CD技术》、《分析化学》、《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环境基础化学课程设计》6门课程。获校级“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2次。主持完成校级教改项目1项,发表教改论文一篇。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2项。
郑君健,男,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污水处理与资源化领域。近年来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2项国家级基金科研项目的攻关与结题工作,在土壤植物修复、膜生物反应器(MBR)、正渗透膜法处理生活污水,新型电催化低压膜的制备及环境应用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性研究。迄今为止,发表或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6篇,其中环境类、化学类SCI论文8篇(一区论文5篇,二区论文3篇),申请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11项,相关主要研究成果以论文第一作者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在环境领域最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并被期刊主编在ES&T官网上Highlight(ASAP论文)。多次参加IW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等主办的重要学术会议,做邀请报告和口头汇报3次。主讲《化工原理》、《工业给水与废水处理技术》等课程。
2、团队研究领域
环境污染控制;植物修复技术
3、团队承担的代表性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李氏禾湿地系统净化水体Cr(VI)的关键生物地球化学过程”(41273142);85万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草酸在超富集植物李氏禾耐性中的作用及其代谢调控”(41063004);27万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固定化高分子季铵盐对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颗粒污泥的影响机制”(51368011);48万
(4)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有色金属矿山尾矿库环境污染控制技术与示范”(桂科重14124001-4);200万
(5)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铁电极-微生物电解系统对硫酸盐还原氨氧化的影响机制”(2016GXNSFAA380046);5万
4、团队代表性成果(附2-3张代表性研究成果照片)
(1)论文论著
Zheng, J.; Wang, Z.*; Ma, J.; Xu, S.; Wu, Z. Development of an Electrochemical Ceramic Membrane Filtration System for Efficient Contaminant Removal from Water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8, 52, 4117−4126. (环境领域最权威期刊)
Zheng, J.; Ma, J.; Wang, Z.*; Xu, S.; Waite, T. D.; Wu, Z. Contaminant Removal from Source Waters Using Cathodic Electrochemical Membrane Filtration: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7, 51, (5), 2757−2765.(环境领域最权威期刊)
Yongrong Jiang, Hua Li, Yongli Qin, Ying Liang, Chancui Wu, Kehui Liu, Fangming Yu, Qiaoyan Wei*. Spatial separation and bio-chain cooperation between sulfidogenesis and methanogenesis in an anaerobic baffled reactor fed with sucrose as a carbon source. International Biodeterioration & Biodegradation, 2019, 138(3): 99-105
Chancui Wu, Jie Liu, Xuehong Zhang*, Shiguang Wei. Phosphorus Enhances Cr(VI) Uptake and Accumulation in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Bulletin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18, 101: 738-743
Xingfeng Zhang, Xuehong Zhang*, Zhigang Chen. Biosorption of Cr(VI)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biochar derived from the leaf of Leersia hexandra Swartz.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17, 76(2): 67
张学洪,刘杰,朱义年. 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研究——李氏禾对铬的超富集特征、机理及修复潜力.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专利
孙振举, 蒋永荣, 袁碟, 卢青青, 陆冬云, 秦永丽, 任亚鸽, 潘积琦, 邓凤英.一种具有计量修正的双气室型气体计量装置. 201510510572.9, 2018.02.16
刘可慧, 罗潜, 蒋永荣, 刘成良, 黎海清, 樊柳群, 秦永丽, 袁碟, 王阳. 一种臭氧发生器高频逆变电源. ZL 201620777659.2, 2017.01.04
蒋永荣, 刘成良, 刘可慧, 韦平英. 硫酸盐有机废水处理中富集甲烷八叠球菌和甲烷丝菌的方法. ZL 201410376445.X, 2016.03.02
蒋永荣,刘成良,刘可慧,黎海清. 硫酸盐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生成单质硫的方法. 201410379264.2, 2015.11.25
蒋永荣, 孙振举, 陆冬云, 卢青青, 刘可慧, 刘成良. 应用于实验室厌氧反应器的产气计量装置. 201420706039.0, 2015.06.24
- 上一篇:下一篇: